2025 年 3 月的无锡马拉松赛场上,职业陪跑员张杨以 6000 元的价格为客户提供了一场全程服务:从赛前训练计划制定、肌肉状态调整,到赛中节奏把控、补给递送,甚至终点冲刺的跟拍记录,他的 “私兔” 服务细致到每个环节。如今,这样的 “天价陪跑” 已成为马拉松赛道上的新兴现象,而围绕 “私兔” 的争议,也在跑步精神与商业化之间持续发酵。
从 “公益搭子” 到 “职业赛道人”
“私兔” 一词源于马拉松配速员(Pacer)的俗称 “兔子”。传统意义上,官方配速员(官兔)由赛事组委会选拔,通过统一标识和配速计划帮助跑者稳定节奏。但随着跑者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激增,“私兔” 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—— 他们无需赛事授权,通过社交平台接单,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陪跑。

张杨的经历颇具代表性:这位拥有十年跑龄的 “老炮” 转型职业私兔两年,服务内容涵盖赛前线上指导、赛事策略制定,甚至赛后运动恢复。凭借专业能力,他不仅月均收入达 2 万元,旺季更能突破 4 万元。在社交平台上,类似服务明码标价,从 1999 元的 “破四套餐” 到 5000 元以上的 “冲击 240” 高价陪跑,市场需求可见一斑。
争议:商业化侵蚀运动精神?
尽管私兔服务填补了官方配速的空白,但质疑声从未停歇。部分官兔认为,私兔的 “付费领跑” 模式可能扰乱赛道秩序,甚至催生 “流氓兔”—— 未经选拔却擅自携带配速旗帜、干扰比赛公平性的现象。去年合肥马拉松就曾公开谴责此类行为。此外,私兔与客户的口头约定缺乏法律保障,服务纠纷亦时有发生。
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指出,私兔的出现反映了赛事经济的多元化,但需警惕过度商业化的副作用。他强调:“兔子应是赛道上的‘官方时刻表’,其专业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赛事品质。” 而职业私兔张杨则反驳:“这是市场需求的自然选择,如同健身私教,客户为专业服务买单无可厚非。”
行业困局与未来走向
私兔的兴起,本质是马拉松运动大众化与专业化碰撞的产物。数据显示,2025 年首个超级马拉松周末吸引超 30 万跑者参与,赛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。但行业门槛模糊、服务标准缺失等问题,仍制约其健康发展。例如,私兔只需拥有参赛名额即可接单,而官兔的选拔需提交完赛证明、接受控速考核等严格流程。
对此,业内人士呼吁建立行业规范:一方面,赛事组委会可探索 “官方认证私兔” 机制,对其资质进行审核;另一方面,法律界需明确私兔与客户的权责界定,规避潜在风险。赵福明建议:“长期投入官兔队伍建设,提升赛事体验,才是维护马拉松精神的根本。”
结语
当马拉松从 “孤独的奔跑” 演变为 “可定制的服务”,私兔现象既是运动消费升级的缩影,也是行业转型的挑战。如何在商业价值与体育精神间找到平衡点,或许将成为未来马拉松生态发展的关键命题。毕竟,奔跑的初心是突破自我,而非被价格标签定义。